简介:
公司以创新模式,打造非遗文化生态服务平台,连接政、企、人,通过融合非遗研学、非遗文创、非遗IP打造、品牌合作、企业孵化与咨询等,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、创新非遗发展。
目录(部分摘录)
第一章 政策背景
1.1 项目实施的背景
1.1.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,传承弘扬优秀文化
1.1.2 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提出文化建设新目标
1.1.3 国家实施非遗文化传承工程,全力推动非遗文化发展
1.1.4 江西省深挖非遗文化资源,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工
1.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社会效益
1.2.1 依托江西省非遗文化资源,打造非遗传承示范平台
1.2.2 搭建非遗文化生态服务平台,弘扬非遗文化,打造城市新名片
1.2.3 传承江西非遗文化,增强文化自信
1.2.4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,推动社会稳定发展
第二章 项目介绍
2.1 项目简介:创新模式,打造非遗文化生态服务平台
2.1.1 项目定位
2.1.2 商业模式
2.2 项目规划:从非遗IP开发到平台打造步步为营
2.2.1 商业路径简述
2.2.2 路径逻辑简述
获取详细框架请咨询专业顾问
市场分析(部分摘录)
产品知识:
非遗研学:即在旅游中跟非遗传承人学习制陶、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听传统戏曲演员表演一出经典剧目、听讲解员介绍有关非遗诞生地的故事,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,研、学、游三要素是旅行者遵从研学旅行的基本要求。
5.2 江西省丰富的非遗文化,奠定市场发展基础
江西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名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8名,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;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,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;建立了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,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个、省级生产性保护研究基地9个、省级生产性保护传播基地10个、省级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19个,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0项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60项,涵盖传统文学、传统戏剧、传统美术等多个领域。
5.3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,拉动我国万亿级市场
从高大上的收藏品,民宿展演,到路边摊的工艺品,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显然是一块金字招牌,彰显着“遗产”的稀缺性,成为各地企业和资本眼中的金矿。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,借助互联网、衍生创意设计,从展览品到消费品,告别手工作坊的“自娱自乐”,朝向产业化、品牌化的模式过渡。偶从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来看,我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,70%的非遗文化有着很强的流量入口。
